“孩奴”与“奴孩”
文/贾劝宝

时下,社会语境中又多了个新词——“孩奴”,意即做孩子的奴隶,或为孩子所奴役,与所谓“房奴”、“车奴”以及其他“奴”字辈新词并列。因房、因车而为“奴”,或许包含着几多生存无奈、物欲满足、社会时尚和处世虚荣,而选择生儿育女,却沦为“孩奴”,所为何来?

最有说服力的解释莫过于养育孩子成本的高昂。这的确是不争的事实。在社会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物价指数一日三变,家庭钱袋出多进少,生活压力日显沉重的困扰下,养个孩子的物质付出,实在是一般草民难以承受之重,更不用说精力、精神方面的巨大代价了。因此,“房奴+车奴+孩奴”=一生为奴,并非夸大其词的调侃,个中苦涩和艰难,不是局外人可以感知的。

但这只是事情的表象和结果。需要拷问的是,“孩奴”背后往往被掩盖的个人心态、心理、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原因。父母一生都为子女打拼、忙碌且乐此不疲从而失去自我和个人价值,这常常并非受人迫使、势所必然,而是一种清醒的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自觉,也即甘愿、甘心屈身为奴,怨不得他人。生儿育女,人之本能,自然法则,稀松平常,本无父母为奴之虞。然而,我们却把本是平常事硬是弄成反常事,在孩子身上加载了不该加载的诸多主观性东西。首先视孩子为父母生命之延续,家庭之未来,希望之所在。对孩子变本加厉的物质投入、加码的重量级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企盼,透射着自己内心渴望成功、出人头地、光耀家门的隐秘私欲和个人理想。这是传统家庭观、伦理观、血统观的恶性膨胀与发展,充当“孩奴”就成为必然选择。其次误读误解了对孩子爱的真谛。错把物质照顾、厚待,看成是爱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不顾社会整体生活水平、家庭经济能力与可能,也要让孩子在物质方面体体面面,超前消费,一句“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似是而非的口号,整整误导了一代年轻父母,要不当“孩奴”也难。再次没有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忽视对子女独立人格、生存能力、自立意识、自我价值和尊严的培育与尊重,凡事大包大揽,自我加负,使孩子永远离不开父母的肩膀,父母一辈子是孩子的奴仆。最后是子女问题上的攀比心理。人家孩子吃进口奶粉,自己孩子绝不吃国产的;人家孩子进重点学校,我家孩子花多少钱也要挤进去;人家孩子上大学,我即使一贫如洗也要砸锅卖铁供他上大学,等等,不一而足。

事情如果仅仅是这样,还算不错。如果牺牲了父母,能够成全孩子,至少是有所失也有所得,虽不是双赢,但也不是双输。可是事实恰恰相反,“孩奴”的反面是“奴孩”,这犹如硬币的正反两面,是无论如何也分不开的。

何谓“奴孩”?就是对孩子的奴役、扭曲和摧残。“孩奴”自以为做孩子奴隶,就能收获龙种,其实往往事与愿违,得到的却是跳蚤。“孩奴”实实在在地正在奴役摧残下一代。你如此地娇纵、溺爱、呵护和寄厚望于孩子,岂不知这从根本上伤害了孩子;抹杀了孩子的独特天性、独立精神、健康心理、正常情感和健全人格;堵塞了孩子自由选择、自由成长、自我发展的通道;剥夺了孩子的快乐和幸福;折断了放飞蓝天的坚挺翅膀。使之难以以独立个体参与社会生活,难以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和谐相处,不能经受挫折与困难,缺乏创造品格和人文关怀,即使其中一些所谓佼佼者有幸成为所谓成功人士,也可能仅是专业、事业上的成功者,感情、人格上的失败者,最终成为缺失幸福感的人。这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显而易见,“孩奴”与“奴孩”是孪生兄弟,“孩奴”所为,恰是“奴孩”,其结果是,既牺牲了“孩奴”,又损害了孩子,两败俱伤,双双皆输,何苦来着?

有道是:“儿女自有儿女福,莫为儿女做马牛”。在西方,“让孩子自由发展”是培育孩子的黄金法则。为人父母者,应该以此为鉴,千万不可扮演“孩奴”角色,更不能酿下“奴孩”的苦酒,不知列位读者以为然否?

责任编辑/姜海波
 
  联系我们 入会须知 订购须知

版权所有:啄木鸟杂志社
社 址:北京市方庄芳星园三区15号楼 邮政编码:100078
联系电话:(010)83901311/12 839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