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又开始搭台了



文/徐怀谦


  前不久,有两件文化盛事在全国闹出了很大的动静:一个是高106米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在河南新郑建成,并举行超豪华拜祖大典;一个是为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周年,湖北襄樊举行了包括唐国强现场诵读《隆中对》,易中天开讲“三国源头品孔明”等在内的大型庆典。
  这两件盛事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其一都找到机遇论作为理论基石—— 一个说要通过拜祖大典展现新郑深厚的文化底蕴,把拜祖大典办成炎黄子孙的团圆盛典,以此打响新郑黄帝品牌,吸引更多的炎黄子孙到新郑寻根拜祖,旅游观光,投资兴业;一个说利用诸葛亮这一文化品牌,扩大襄樊影响力,提升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甚至说,假如对这一机遇视而不见,将愧对历史、愧对时代、愧对市民、愧对后人。其二都是政府埋单,具体预算市民不得而知。其三都与和谐挂了钩……
  在中国,敬天法祖,寻根认祖是一种极其严肃、极其隆重的文化传统,你要反对这两件盛事,就会被扣上数典忘祖的大帽子;而且既与和谐挂了钩,你要有不同意见,那就会给人留下反对和谐的口实,这是非常自然的逻辑推理。所以迄今我看到的多是正面报道,鲜有不同声音。在此,想求教于大方。我想先引用唐太宗的一个例子:
  贞观之初,朝中有些大臣为了讨好太宗,表奏封禅,以谢天地。这一建议遭到了魏徵的极力反对。他认为自隋代以来,天下大乱,泰山附近州县遭受的灾难最为严重,如今皇帝要封禅泰山,一定会加重那里人民的负担,而招致百姓的反对。太宗当时虽也有意封禅,但他听魏徵讲得确有道理,就打消了封禅泰山的念头。到了贞观六年,文武百官又以初平突厥、连年丰收为由,重提封禅泰山之事。这时唐太宗的态度非常明确,他对侍臣说:文武百官皆以封禅泰山为盛事,劝我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确实有悖于我的真心。我只想天下太平,老百姓能丰衣足食,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不举行封禅之礼,也可以与尧舜比德。如果老百姓的衣食不足,国家不富强,边疆不宁,即使到泰山举行封禅,与残暴的夏桀、商纣有什么不同呢?以前,秦始皇自认为德洽天下自称皇帝,登封泰山,挥霍无度,十分奢侈,终遭历史的唾弃。汉文帝躬行节俭,轻刑文治,不事礼泰山,而成为一代有德之君。况且《礼记》中说:扫地而祭,只是表达一种至诚至信的心情,何必非要登上高山告天,在那三尺土坛上祭地呢?唐太宗力排众议,没有到泰山封禅。
  引这个例子,是因为唐太宗把我要说的意思已经全部说出来了。秦始皇封禅泰山,只传了两代;汉武帝在位54年,封禅泰山8次,劳民伤财,国力大减。这都是非常现成的例子。
  拜一下老祖宗炎黄,纪念一下贤相诸葛亮,这都不是问题,问题是犯得着动用这么大规模,耗费这么多纳税人的钱吗?拿这笔数额不菲的资金用于改善当地百姓生活,解决他们在医疗保险、教育投资不足等方面的燃眉之急,不是比投到那些盆满钵盈的明星身上、大腹便便的文化经纪人身上、脑满肠肥的官员身上更有价值吗?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在沉寂数年之后,何以又在神州大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呢?每个人都知道背后有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我所担心的是,中国有那么悠久的历史,每个地方又有那么多重量级的历史名人,如此一个个祭奠下去、纪念开来,就像牛群相声说的那样,巴甫洛夫也可以吃一顿的话,我们的筵席倒可以长年不散,可是吃来吃去,只会让富者更富,贫者更贫,于民族凝聚力、于和谐好像都没什么好处。我的建议是,如果政府执意埋单,那么请把明细账列出来给老百姓听听;如果是一笔糊涂账,则不如交给公司市场化运作,这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理念。否则,炎黄很生气,诸葛亮很着急。



  

 

  联系我们 入会须知 订购须知

版权所有:啄木鸟杂志社
社 址:北京市方庄芳星园三区15号楼 邮政编码:100078
联系电话:(010)83901311/12 839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