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守护人

——浙江舟山公安深化海洋生态警务新模式纪事

支 奕



引言

舟山群岛,这座镶嵌在东海之滨的千岛之城,自古就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宋代《乾道四明图经•昌国县》中记载:“悬海洲岛如青螺散盘,其大者名翁山,有徐偃王城址,潮至则没,潮退乃现。”这段文字不仅留下了舟山(古称“昌国县”)的珍贵记载,更以“青螺”的绝妙比喻,描绘出群岛随潮隐现的灵动之美。而徐偃王城的传说,则为这片海域平添了几分《山海经》式的神秘色彩。

从高空俯瞰,舟山宛如一幅用深浅不一的蓝色绘就的瑰丽画卷。这里地处长江口南侧、杭州湾外缘,东临浩瀚东海,北接上海,西连杭州、宁波,是我国沿海最大的群岛城市。在2.22万平方公里的辖区中,海域面积就占到了2.08万平方公里,4696座岛屿星罗棋布,270多公里深水岸线蜿蜒曲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舟山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更孕育了我国最大的渔场和世界级的天然深水良港——宁波舟山港。

如今的舟山,既是长三角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全球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中国最大渔港沈家门港在此交相辉映;浙江自贸试验区、国家能源储备基地等重大布局在此叠加落地;2444公里的海岸线构筑起中国最繁忙的黄金水道。但舟山之美,远不止于这些宏大的叙事。禁渔期沈家门渔港桅杆林立的静默,东极岛荧光海闪烁的星辉,花鸟岛岩缝间倔强绽放的野花,普陀山晨钟暮鼓间的禅意,都在诉说着这片海域独有的诗意。

在这幅动人的画卷背后,是“最平安城市”的温暖承诺,是“海上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是无数守护者用脚步丈量的平安防线。从“潮退乃现”的海市幻境,到高质量发展的海上花园,舟山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敬畏与热爱。当清晨的曙光洒向东海,古老的传说与现代的繁华在这片蓝色海域上相视而笑,化作一声鸥鸟的啼鸣,回荡在千岛之城的上空。

一、新建渔村的蝶变传奇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2023年6月的肯尼亚内罗毕。这座距离赤道仅145公里的非洲都市,每天都在上演着魔幻现实主义的图景:基贝拉贫民窟的孩子们正麻木地吸食着致命的工业胶水,而数十公里外的国家公园里,狮子王辛巴的后代们仍在广袤草原上自由驰骋。

当您驻足“阳光绿城”繁华的十字路口,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景陷入沉思时,城市中心的联合国人居大会现场,80余位国家元首、5000多名各国代表正在激烈地辩论着同一个命题——在这个充满矛盾与希望的时代,人类文明究竟该何去何从?

当聚光灯照亮会场中央,一份题为《净零碳目标下的舟山市定海区乡村振兴实践》的研究报告,正以其独特的海岛智慧吸引着全场目光。这个来自中国舟山的实践成果,在与会专家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中,掀起新一轮的思想激荡。大家没有想到,在这片被大海环抱的土地上,舟山人用创新与坚守书写着关于“小岛屿大作为”的现代传奇——他们正在用实践证明,即便是弹丸之地,也能奏响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和谐共鸣的蓝色乐章。

时至今日,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代理区域代表布鲁诺•德肯先生仍能清晰回忆起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他读完这份研究报告后,情不自禁地握紧拳头,由衷赞叹道:“中国舟山市定海区的实践,为全球岛屿和沿海地区树立了典范,生动诠释了碳中和与乡村振兴可以并行不悖,甚至相得益彰。”

正是这番掷地有声的评价,在我心中种下了探索的种子。怀着对海上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好奇,我收拾起相机和笔记本,踏上了寻找答案的旅程。

2025年盛夏,东海的阳光穿透澄澈的海风,在定海新建村洒下一层蝉翼般的薄纱。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间,绿意如海浪般起伏翻涌。村民院落的杜鹃、绣球和各色月季竞相绽放,将花瓣舒展到极致。溪水潺潺处,杨梅、蜜桃与枇杷树影婆娑,青涩的果实挤满枝头,偶有几颗坠入溪中,便随着戏水鸭群穿过古老的石拱桥。

渔人码头的桅杆上跳跃着细碎阳光,不远处,层层梯田正翻滚着金色的稻浪。我深深地呼吸着略带咸味的空气,任由这座渔村温柔地抚平我的所有疲惫。多么渴望时光在此停驻,或化作一缕穿堂风,轻轻抚过这片诗画田园的每一道褶皱。这般悸动,或许正是深植在每个游子血脉里的乡愁。

漫步在乡间小径,不时与来自各地的游客和背包客擦肩而过。无须言语,一个会心的微笑便道尽了彼此对眼前田园诗意的珍视。谁能想到,眼前这个令人流连的美丽乡村,在20多年前还只是个无人知晓的闭塞渔村?

村党总支书记余金红清晰记得1999年上任时的景象:村里三分之一是贫困户,青壮年纷纷外出谋生,整个村庄空落落的。唯一通往外界的是一条泥泞不堪的土路——晴天飞沙走石,雨天便成了连片的水洼,行人裤腿总会溅满斑驳的泥点。

50岁的董艳对初嫁时的记忆同样深刻:低矮的平房散落山间,暮色未至,整个山坳就已陷入黑暗。老人们守着破旧的老屋和门前的溪水度日,傍晚太阳落山之后,没有电灯的村庄便再无人迹。“那时候啊,”她望着如今灯火通明的村舍感慨,“连出门串门都是件奢侈的事。”

2006年的一个寻常夏夜,董艳家的木门突然被轻轻叩响。推开门,她看见月光下站着位圆脸小伙子,徐徐的夜风正温柔地拂过他的警服。

“阿姐好,我是新来的社区民警张润亮。”年轻人带着腼腆的笑容,就这样走进了村民的生活。

那是浙江“千万工程”实施的第三个年头,也是张润亮从警的第一年。短短三个月,这个总爱走家串户的小张就实现了辖区群众熟悉率和知警率“双百”的佳绩。董艳常常在深夜看见他带着巡逻队穿行于田埂山道——那是9支由公安、边防、司法等部门联合组建的队伍,配合重点区域布设的13个治安监控探头,共同织就了一张24小时不间断的守护平安的“天网”。

渐渐地,村民看到治安环境变好了,也纷纷自发加入巡逻队伍,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可是,当夜幕不再是出行的阻碍,新的问题又浮出水面:安居之后,如何实现乐业?小张警官的笔记本上,再次记下了新的民生课题。

“一棵树不能砍,一座山也不能挖。要让村民意识到,把生态保护好了,才有钱赚。”2011年,张润亮正式向社区提出开发生态旅游的构想。

回忆起这段往事,余金红眼中闪着光:“我们祖祖辈辈靠海吃饭,哪懂得什么生态保护?村民穷得揭不开锅就上山砍树,谁顾得上长远?可这个小民警,硬是把大伙儿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

那一年,张润亮和余金红这对“黄金搭档”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他们挨家挨户讲解生态价值,组织村民集资开发旅游;马不停蹄地跑部门、递材料,为村子争取政策支持。余金红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不无感动地说:“虽然当时困难重重,但看到连民警都这么拼,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那些日子里,董艳总能看到张润亮背着相机在村里四处转悠。记得有一天,她蹲在溪边清洗刚采摘的小青菜,一抬头就瞧见张润亮摆着夸张又小心翼翼的姿势,正对准石桥墩下的一只大白鹅拍照。这场面着实让董艳忍俊不禁,便打趣道:“小张,没想到你除了会抓贼,还是位摄影师呢!”

张润亮放下相机,腼腆地挠了挠头,认真地说:“拍照我还不太在行,但可以学。”这句话成了他的行动宣言,他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钻研摄影技术、学习电脑修图,不仅拍摄海岛风光,还精心设计宣传图册,通过互联网向外界推介渔村美景,想方设法提升当地的旅游知名度。

但在他热火朝天的工作中,也遇到了棘手的问题:村民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该如何帮助他们提升素质呢?张润亮常常为此陷入沉思,手中的相机也不自觉地放了下来。

2012年的夏天,村里一间废弃机械厂的厂房被改建成群众艺术创作中心,张润亮带着民警和社区干部们忙得汗流浃背。他们热情地邀请各地艺术家们来岛上采风创作,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开阔村民们的文化视野,提升全村的文化水平。

董艳至今仍清晰记得,在警方的协助下,新建村陆续与全国40多所高校签订协议,共同建设全国大学生写生基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张梦之就是最早前来村里写生的学生之一。

“我们第一次上岛时,还请张警官当模特呢。”张梦之回忆道,“后来他邀请我教村民们画画,我觉得特别有意义,一有假期就会过来。”

作为首批受邀入驻新建村的艺术家,舟山市漆画艺术家张高俊是“驻村计划”的践行者。他曾历时3个月,提着颜料桶走遍全村,在35幢房屋与围墙上绘制了充满渔耕文明韵味的壁画,很快让这里变为网红“壁画村”。

“多亏民警们挨家挨户做工作。当时不少村民不理解,为何要在墙上作画,张警官为此可没少费口舌。”张高俊皮肤黝黑,瘦高个儿,总穿着一件宽松的花衬衫,笑声爽朗。

在新建村乡村艺术馆的工作坊里,张高俊正指导徒弟创作一幅描绘中国渔港快速发展的漆画作品。青年学生们也在专注地运用晕金、镶嵌、刻漆、雕填等技法制作不同主题的漆画。

我注意到其中一位正在磨漆的年轻人,他叫小文,面容稚嫩,脸上点缀着几颗青春痘。交谈中得知,他是美术专业出身,原本对未来的职业方向感到迷茫。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张高俊老师的漆画作品,那种震撼感就像被人重重打了一拳,我完全被征服了。”小文说。听说张高俊长期在海岛进行创作,他毅然拜师,跟随他来到这里学艺。

临别时,小文热情地邀请我在漆画上体验了几笔。

走出工作坊,我们在乡村艺术馆的老船木茶桌前落座。张高俊娴熟地煮水泡茶,茶香很快氤氲开来。他惬意地啜饮一口,目光渐渐飘向远方:“我对这个村子感情很深。刚来时租住在村民家,每天四处采风。这里,傍晚的天空蓝得醉人,一草一木都美得让我挪不开眼,恨不得把一切都画下来。”

如今的新建村已汇聚十余支艺术团队,董艳更是拜师学艺,从一名围着灶头转的家庭主妇成长为市级乡村工匠,她的剪纸作品屡获殊荣,现在是新建村的一名文化带头人。

在新建村扎根10多年后,张润亮的徒弟顾戍杰接过了师父的接力棒。这位30岁出头的年轻人和当年的师父一样,整日泡在田间地头,真正融入村民们的日常生活。

漫步村中,我与顾警官聊起新建村的“逆袭”历程。沿途所见,几乎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都点缀着赏心悦目的小花园。顾戍杰指向不远处一片姹紫嫣红的花圃告诉我:“那里原来是个养猪场,又脏又乱,气味熏人。民警多次上门劝说搬迁,那户村民就是不为所动。”

“后来是怎么做通群众工作的?”我好奇地问。

顾戍杰微微一笑:“其实很简单,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用真心换真心。现在,村民们都已经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有多么重要了。”此时,阳光透过树叶间隙洒在他肩头的警徽上,映出一圈温暖的光晕。

路过一家鲜花簇拥、名为“画春园”的农家乐时,老板娘袁婵娟热情地向顾戍杰打招呼,脸上洋溢着掩不住的笑容。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舟山新建村考察时,曾走进她家小院,与村民们促膝长谈。

“总书记特别亲切,很关心我们的生活。当时我躲在68岁的老爹身后,一直偷偷地掐自己大腿,感觉像做梦一样。”袁婵娟回忆道。说起当年的情景,她的眼睛依然闪闪发亮,“那天的阳光格外温暖,大家争先恐后地向总书记汇报:‘我们这儿空气好,老人都长寿’、‘以前日子穷,现在开农家乐致了富,盖新房、买新车’……”

总书记也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这里是个天然大氧吧,发展的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同时肯定道,浙江山清水秀,当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抓得早,有前瞻性。希望浙江再接再厉,继续走在前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理念,是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鲜明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该理念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又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成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总书记的肯定犹如春风化雨,进一步坚定了村民们守护绿水青山的信念。他的嘱托,更化作持续奋进的动力,推动着新建村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2021年5月24日,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实践——以联合国人居署《净零碳乡村规划指南》为蓝本的全域净零碳乡村建设在浙江舟山定海区启动。消息一出,质疑声接踵而至。不少专家认为,在海岛实现碳中和简直是天方夜谭,毕竟海岛地域特殊、能源供应有限、基础设施又相对薄弱,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下,既实现碳中和,又推进乡村振兴?

“净零碳”即“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产业转型、植树造林等方式,抵消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最终实现“净零排放”。这个概念对当时的村干部和民警来说还很陌生,许多村民更是闻所未闻。但困难没有阻挡新建村前进的脚步,村干部、民警、村民与国内高校团队、志愿者们拧成一股绳,凭着不服输的闯劲,硬是蹚出了一条新路。

如今,“净零碳”已成为新建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又一成功实践,为海岛地区的绿色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从最初的质疑到现在的认可,新建村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与成果证明:只要方向正确,再远的路也能到达。

顾戍杰与我漫步在整洁的村道上,沿途风光如画。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排排覆盖着灰色光伏板的生态停车场,以及农房屋顶上整齐排列的“空中电站”。这些清洁能源装置不仅为村里的景观设施和电动车提供用电保障,更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碳排放的有效控制。

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新建村的低碳实践处处彰显着智慧:“屋让树”的建筑理念、配备节能设备的民宿、采用可降解物品的环保举措、将生活污水净化回用的处理站,以及南洞艺谷仙踪林探索乐园里那5000多棵被精心保留的树木和无动力娱乐设施……

科学的产业布局与良性的生态循环,为当地的乡村振兴交出了亮眼的答卷。十年来,这里累计接待游客400余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3000余元跃升至5万多元,生动诠释了“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深刻内涵。

漫步途中,几位本地户外爱好者与我们迎面相遇,其中一位年轻人扬了扬手中的一小袋垃圾,笑着对顾戍杰说:“顾警官,看,这是我们今天的‘战利品’。”

顾戍杰向他们伸出大拇指。原来,他们是派出所生态宣传活动中招募的义警队员。我点点头,心中生出无限欢喜。海岛乡村的美丽蝶变,既凝聚着村民们的勤劳智慧,也饱含着无数守护者的默默奉献与托举。顾戍杰和他的战友们接力驻村,当好守护绿水青山的排头兵,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行至南洞水库,朝阳已洒满这座海岛乡村,我不由驻足。身旁的顾戍杰手搭凉棚,极目远眺。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堤坝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绿色传奇。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