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盛开

——北京市公安局赴贵州省黔西南州定点帮扶支教纪事
(长篇纪实连载)

文/吕 铮



引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2020年11月,时任公安部常务副部长、部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王小洪在贵州检查指导公安部定点扶贫工作时,了解到帮助筹建的足球场上没有足球老师,没有孩子会踢足球,许多学校缺少英语老师等问题,当场指示安排北京市公安局开展定点帮扶贵州黔西南足球、英语支教工作。北京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亓延军迅速组织研究,部署落实。自此,“金色盾牌”与大山里少年的追梦故事跨越千里,拉开帷幕。

北京市公安局党委就此专门成立了市局定点帮扶支教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确定了支教的内容与目标,力求足球支教实现“第一年打基础、第二年见成效、第三年出成绩”;英语支教实现低年级学生开口说英语、会唱英语歌,高年级学生能够用英语日常会话、演讲、排演节目。市局支教办紧锣密鼓,在全局范围内进行公开选拔,通过初审、面试等环节,遴选两批共计四十名忠诚可靠、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优秀民警,组成了扶贫支教队伍,赴贵州兴仁市、普安县的七所学校进行足球、英语支教工作。

2021年3月17日,亓延军同志参加了第一批支教民警的出征仪式。他授旗,并发出出征号令:“赴黔支教是公安部党委交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对我们的信任和重托,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体支教同志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公安部和市局部署要求,全力以赴做好支教工作;要发扬过硬作风,充分发挥临时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全体支教民警,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竭尽所能帮助黔西南州的孩子们提高足球和英语水平;要展现良好形象,通过支教工作,充分彰显首都公安机关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的信心决心,全面展现首都公安民警过硬能力素质和优良精神风貌。”

两年多来,支教民警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志智双扶”的理念,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用北京警察精神点亮了孩子们的自信、梦想和希望,为他们插上一双双翅膀,助推他们像雄鹰一样翱翔蓝天。

一、大山里来了警察“教练”

北京是祖国的心脏。在这里,有五万多名“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人民警察,担负着维护国家繁荣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任。他们是党和人民矢志不渝的忠诚卫士,是群众眼里的钢铁长城。

贵州黔西南,美丽的“滇黔锁钥”,山峦奇美、河流蜿蜒、村寨古朴、人杰地灵。作为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这里的人民齐心协力,在2020年底实现了“脱贫摘帽”,站在了迎接新生活、新奋斗的新起点上。

从2021年开始,北京和黔西南,这远隔2300多公里的两地,被一条“纽带”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闻令而动

2021年3月18日,北京市公安局支教团送教到校,在公安部机关党委副书记、定点帮扶办副主任叶卫兵,北京市公安局政治部党委副书记、副主任杨明镜的带领下,将首批十八名支教民警依次送到兴仁市和普安县的六所学校。杨明镜副主任勉励支教团队:“志行千里,使命必达。我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不辱使命和重托,坚决完成帮扶支教任务。”

在出行之前,支教团队就组建了临时党支部,设立书记、副书记,又在普安县和兴仁市分别成立了临时党小组,在市局支教办的指挥下,积极配合黔西南州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做好工作,确保工作开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跟进延伸到哪里。

张梁作为第一批支教团队的临时党支部书记,对支教工作有着很深的感受。

张梁,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内保支队中队长,自2008年参加公安工作以来,获评“北京市筹备和服务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庆祝活动先进个人”、“通州区十佳团干部”,荣立个人二等功、个人三等功等多项荣誉。

张梁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从小是听着爷爷“打日本鬼子”的故事、听着军区大院的军号声长大的。爷爷是山东“公安军”的创立者之一,“公安”两个字从小就根植在他的心里。2004年,他考进了梦寐以求的公安大学,成为了一名预备警官。在大学期间,他非常喜欢文体活动,唱歌、朗诵、演讲,都多次获奖,足球更是他的特长。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派出所,干了三年多的治安民警,又因文体特长被调到政治处,担任团委副书记,之后又被提拔为内保支队的中队长。他为人沉稳,处事睿智,曾带领分局足球队连续获得过两届市局足球比赛的冠军。

2020年11月,他刚代表分局参加完市局的足球比赛就接到了领导电话,市局将在全局范围内选拔足球优秀人才到贵州开展支教工作,希望他可以参加。

支教?放下电话后,他的心里在打鼓。自己行吗?能胜任吗?一连串的问号。

没给他太多的考虑时间。三天后,市局组织召开支教工作座谈会,亓延军同志与全局包括张梁在内的八名足球爱好者一起交流足球支教工作,并第一次深入阐述了开展足球支教工作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明确指出,此项工作是公安部交给市局的光荣任务。张梁在会上听得热血沸腾,当即表态:“去!组织一声令下,个人义不容辞!”

回家后,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非常支持他的决定,表示家人永远是他最坚强的后盾。而得知爸爸要去很远的地方工作时,五岁的女儿抱着他喃喃地说:“爸爸,我和妈妈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你要照顾好自己。”

光荣出征

2021年3月17日,张梁和其他来自全局各警种共计十八名民警赶赴贵州省黔西南州。次日,所有支教民警分别进驻普安县和兴仁市的六所学校,正式开启了为期一年半的支教生活。

市局支教办领导在出发之前对作为第一批支教团队临时党支部书记的张梁说:“一定要把队伍带好,展现出首都公安的精神!”张梁抬手敬礼,表示一定完成任务。但到达之后,他却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压力。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工作,一切都是前所未有、无例可循的。在出发前,他曾在脑海设想了很多种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但在到达黔西南之后,发现自己还是想得不够。

刚到黔西南的时候,民警们还不了解当地的气候和环境。当地天气变幻无常,第一天还是28℃,穿着短袖,第二天就下起了大雨,夜里直接降到零度。张梁马上向市局支教办汇报,争取支持,给同志们配上电褥子等物品;同时在饮食方面也存在问题,贵州的饮食以辣为主,团队中的许多同志都不习惯吃辣。为此张梁积极谋划,给同志们配备锅碗瓢盆,让他们自己做饭;支教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又分散在两个县市的六所学校,最远的距离开车要近一个小时,加之山路崎岖,想要经常聚齐交流成了难事,如何管理、凝聚警心也是问题。为此,张梁向市局支教办进行了专题汇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集中会议和“视频‘云会议’”相结合的创新形式开展组织活动,在严格管理、加强党建队建的同时,积极关心关爱同志们、暖警爱警。

在工作中,临时党支部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规范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制定了《支教民警十五条规定》;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制度开展理论知识学习,并针对支教工作中遇到的一般问题和紧迫问题,在每周召开的视频支委扩大会上进行研究,形成支部决议后全体执行。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营造了严格管理、严格自律的良好氛围,让支教团队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安铁军”。同时,不断加强暖警爱警工作,主动了解掌握支教民警工作和生活情况,做好民警家属、子女生活的关爱和照顾,积极协调解决支教民警后顾之忧,确保他们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扶贫支教工作中,为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奠定了坚实的队伍基础。

2021年3月17日第一批支教民警在市局出发仪式后的合影

在抓队伍的同时,张梁和张宏敏还肩负着普安县第一中学的足球支教工作。

张宏敏比张梁大七岁,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系,为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刑侦支队的探长。同时,他也是国家足球二级裁判员,足球二级运动员,社会体育一级指导员,在足球方面可谓专业。

普安县第一中学是一所全日制高级中学,在校生近三千人,体育教师十一人,但并无专业的足球老师。刚来到学校的时候,两人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整个学校依山而建,从山下的校门到山上的运动场,垂直海拔足足有将近一百米,食堂、宿舍、教室全部依山而建,用校长自己的话说就是“平一块地,起一栋房”。当与校长了解学校足球运动开展的情况后,张梁和张宏敏有了初步的概念,学校的操场虽然开阔,但却并没有开展过任何足球活动,学生们甚至连一场完整的足球赛都没有看过,学校崭新而标准的足球场就是学生们散步打闹的“草坪”。

发现问题了,如何解决?两人一商量,准备从组建校足球队开始。

事不宜迟!

他们第二天就召集体育组的老师开会,希望通过体育课观摩来发现有特长的学生。经过几节课的观摩之后,通过折返跑、一百米、八百米、器械灵敏度四个项目,从高一高二的孩子中,初步选拔组建了两支各二十四人的男、女足球队。

足球队成立后的第一天训练,张梁问了孩子们三个问题:

“你们踢过足球吗?”

“看过足球比赛吗?”

“喜欢踢足球吗?”

孩子们纷纷摇头,茫然地看着他。

张梁这才反应过来:“是啊,孩子们都没踢过足球、看过足球,又何谈喜欢呢?”也就在那时,他找到了方向和目标,那就是先让孩子们喜欢上足球、爱上足球!

他和张宏敏为了防止孩子们因为缺乏基础、觉得枯燥而打退堂鼓,就在训练中增加足球的趣味性,先从有意思的项目开始。但他们知道,足球毕竟是竞技体育,只快乐不流汗是不行的。于是他们又加入竞争机制,比如在传球、对抗训练中把孩子们分成红蓝两组,让他们进行“PK”。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从那天开始,每天下午在运动场上都能看到这两个北京警察带孩子们训练的身影。从脚内侧传球、一对一防守,到小组配合、防守反击,两个教练手把手地教学、身体力行地指导。慢慢地,孩子们也从起初的茫然无措渐渐开始奔跑、尝试和驾轻就熟。看着孩子们的进步,两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到了支教满一个月的时候,张梁组织召开了一次全体会。他抛出一个问题,第一年打基础,基础是什么?大家踊跃发言。有的民警说,基础是普及、是爱好、是快乐;也有的民警认为,既然足球是竞技体育,就要奔着专业走,打比赛,拿成绩!

等大家说完,张梁定调,这两个方向都要。既让孩子们快乐,做好足球的普及工作,也要打比赛、拿成绩。这就是市局支教办要求的“以点带线带面”。同时张梁还强调,作为第一批支教团队,“打基础”更是重任,如何实现从无到有是团队的光荣使命。

既然出征,就要使命必达,张梁和同志们都有这个信心。

在日常的训练中,张梁深知,来黔西南进行足球支教的目的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志智双扶。他们并不是要把孩子们训练成为职业的足球运动员,而是要通过足球把团结、勇敢、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内涵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女队的杨佳佳,踢边前卫的位置,身体素质特别好,踢球也有灵性。但由于家庭的原因,突然有一天,她从球场上消失了。张梁觉得可惜,就和张宏敏一起去佳佳家做工作。佳佳家在大山深处,要想到达需要经过蜿蜒的盘山路。那天大雾,时至傍晚,四周漆黑一片,两人将车速开到最慢,但几次仍因视线不清,行驶到了悬崖边。十多公里的山路,整整开了三个小时,在到达佳佳家的时候,两人都吓出了一身汗。佳佳家在一个山坳里,她的父亲在云南打工,常年不回家;母亲在家要照料老人和年仅五岁的弟弟。张梁和张宏敏找到佳佳的时候,她正在地里干活,见教练来了,她站起身,抹了一把脏兮兮的小脸,表情很复杂。张梁二人反复跟佳佳母亲沟通,又和她父亲通了电话,最终才让佳佳有了重返球场的机会。

而在男队,李东帅也打过退堂鼓。他瘦瘦小小的,很腼腆,不爱说话,但身体素质很好,灵敏、爆发力强。还没训练多久,他就对张梁说:“我不想练了,训练太累了,没什么意思。”张梁劝他:“现在才刚开始,别着急离开。你给我一个月的时间,到期之后如果你还想走,我决不挽留。”东帅答应了,暂时留了下来。在之后的训练中,张梁对他进行重点关注,经常会给他“开小灶”。一个月、两个月、五个月都过去了,他再也没提离队的事,进步也越来越快,逐渐踢上了主力的位置。

2021年12月,普安县组织开展了第一届校园足球联赛。在比赛前,张梁把普安一中的队长袖标交给了李东帅。看着东帅那坚定的眼神,张梁知道一定会赢。这届比赛,李东帅进了两个球,带领球队获得了冠军,他本人也拿到了最佳射手的奖项。颁奖典礼结束后,他跑到张梁面前炫耀奖杯和证书,但是几秒钟后,他的情绪又迅速冷却下来,有些伤感地问:“教练,你为什么现在才来?我马上就高三了,这恐怕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踢足球了……”张梁看着他,用手拍着他的肩膀说:“现在也不晚啊!以后你要面对许多挑战,只要坚持下去,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成功。”东帅懂了,眼神又恢复了坚定。

播种希望

与此同时,在距普安县第一中学七十公里的兴仁市陆官小学,宋晓川和唐永鑫的足球支教工作也步入了正轨。

宋晓川是北京市公安局昌平分局督察大队的民警,从警前曾在小学做过五年体育老师,后来到首都体育学院体育运动训练专业攻读了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了从警。他具有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和高校高水平教练员结业证书,是国家足球二级裁判员,羽毛球二级裁判员。而唐永鑫则是大兴分局派出所的警长,和宋晓川毕业于同一所学校,算是他的“师弟”。两人在工作中配合得十分默契。

兴仁市陆官小学是公安部援建的走读制小学。在校学生一千二百余人,只有一名体育老师。学校有一座三百米跑道的体育场,电教设备齐全,硬件设施完善。宋晓川和唐永鑫初到校园的时候,被学校的硬件条件惊呆了。他们原以为大山里的学校应该是破旧的、落后的,但没想到呈现在面前的景象一点儿不比北京的学校差。但偌大的操场上空空荡荡,没有孩子,没有足球,球门边都长了草。

于是,两人和校长沟通,希望制定一个长期的足球发展规划。在校长的支持下,他们准备分三步走:第一步,深入课堂,选拔苗子,为组建足球队奠定基础;第二步,扩大体育老师的队伍,邀请教授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其他十名老师参与到体育组工作之中,成为兼职体育老师;第三步,就是开展足球训练课,带孩子们踢起来。

他们按照计划,利用第二天学校课间操的时间做了一个总动员,邀请对足球有兴趣的孩子参加训练。没想到,孩子报名非常踊跃,选拔工作异常顺利。他们原本计划招收五十名学生,组建男、女两个球队,却不料全校竟有四百人报名。最后只得增加招生名额,男、女生共录了一百名。以小学四五年级的五十人组成了各二十五人的男女校队,一至三年级的学生组成足球社团,做普及培养。这样做正符合支教团队的目标——既让孩子们快乐,做好足球普及,也要重点培养,打比赛、拿成绩。

但在训练中,还是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许多孩子没正儿八经上过体育课,协调性很差,练着练着,有的就出现扭伤、磕伤,家长为此打了退堂鼓,强迫孩子离队;也有的家长认为足球训练会影响学习,甚至质问宋晓川:“我的孩子练足球,能得到什么?”

虽然宋晓川反复沟通和劝解,但一些孩子还是离开了球队。为此,他也曾在内心里问过自己,我真的能帮助这些孩子改变命运吗?足球真的能让他们插上人生翅膀吗?

其实,宋晓川的童年和这些孩子们一样,都是在农村长大的。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直到读了高中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那时他一边努力学文化课,一边开始练习田径,通过体育特长考进了大学,至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深知,体育带给自己的不仅是前行的阶梯,更有坚韧不拔、努力拼搏、不服输的意志。他不是个能说善辩的人,相信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他便和唐永鑫商量,用实际效果向家长们证明。

于是,他们在训练场上更加卖力了。每天早早就来到球场进行准备工作,从基础抓起,带孩子们循序渐进地奔跑、盘带、射门、拼搏,通过付出汗水获得进步的快乐。

五年级的徐欣雅是女队的前锋,瘦瘦高高的,不爱说话。她是从外地搬到本地居住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患病在老家休养,自己一个人住在搬迁房里。每天上学要走半个多小时的山路,一天只在学校吃一顿免费的午餐,周末就以方便面充饥。她的学习成绩不佳,还经常旷课,但在足球训练场上却是个好手。班主任曾找过宋晓川,担心她的成绩继续滑坡。宋晓川给班主任打了包票,肯定让这孩子有所转变。于是在训练之余,宋晓川便给徐欣雅讲自己少年时的经历,怎么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怎么将体育和学习结合在一起。欣雅刚开始还抵触,但慢慢就听进去了。加之足球训练上了正轨,行动力、纪律性都有了长足提高,她的学习成绩慢慢就提上来了,旷课的情况也越来越少。随着比赛的开展,欣雅的足球天赋也显现出来,校园联赛期间,她挺直腰杆,一脸扬眉吐气,队服像“焊”在身上一样,赛前、赛后、球场、课堂都穿着,她已经有了自信心和荣誉感。现在,她已经成了学校足球队的“一姐”,并凭借足球特长考上了黔西南州首府兴义的学校。

六年级的陈兵是随母亲从湖南来这里落户的。母亲需要在外工作,她除了学习、踢球之外,还要照顾妹妹的起居生活。初进足球队的时候,她总独来独往,低着头,从不与别人交流。宋晓川和唐永鑫讲训练方法,她也不听。于是两人就找机会,多次与她交流,还鼓励队友们帮助她、照顾她,希望打开她的“心门”。随着训练的展开,渐渐地,陈兵的笑容多了起来,也能和队友们沟通说话了。有一天,她跑到宋晓川面前,轻声说:“给你,教练。”宋晓川俯下身,问是什么。陈兵从裤兜里掏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递给宋晓川。那是一块儿不知捂了多久的饼干,又黑又硬,还散发着汗味。但宋晓川拿到嘴边,轻轻咬了一口。“真好吃。”他笑着说。那一瞬间,他竟有想流泪的冲动。他知道,一块儿饼干,对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孩子可能不值一提,但在陈兵心里就是最珍贵的礼物。自己努力打开了这孩子的心门,让她的生活有了色彩。

而有“小梅西”之称的沈跃,在训练了一段时间后也遇到了困难。虽然她的速度、技术和球感都非常好,在队里也能打上主力的位置,但由于家庭困难,险些辍学。为此,宋晓川和唐永鑫专门去了她的老家,做她母亲的工作,最后在当地政府人员的协助下,才将她带回了课堂和球场。现在,沈跃也和徐欣雅、陈兵一起因为足球特长被选拔到兴义的学校上学,改变了命运。

随着孩子们的球技越来越娴熟,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受到的社会关注也越来越多。更多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球队训练,也有不少媒体接踵而来。但宋晓川和唐永鑫是冷静的,他们知道,这个时候还不能“飘”,他们进行足球支教的目的除了带好这群孩子,还要为日后的工作打基础。在训练之中,两人会拍下教学场景,在课余与兼职的体育老师们分享。他们希望足球这项运动能一直在陆官小学坚持下去,成为常态,球场不会因他们的离开而再次空旷,足球能在更多孩子的脚下传起来,成为一种爱好和特长。

2021年底,兴仁市教育局、体育局举办的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开始了。陆官小学男、女队各十四名队员报名参战。开赛当日,宋晓川和唐永鑫也有些紧张,怕孩子们发挥不好。但哨声一响,这种顾虑就烟消云散了。几场比赛下来,陆官小学足球队大放异彩,7∶0、8∶0,以及决赛的3∶0,孩子们在球场上放开了手脚、展现了自信,获得了“碾压式”胜利。

到了2022年初的第二学期,更多的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支持下来到了球队进行训练。孩子们无论是从行为习惯上还是性格上,都有了积极的改变。训练时他们按照教练的要求,将书包和装备摆得整整齐齐,训练结束的时候自行打扫场地上的垃圾,做到“一张纸都不留”。许多腼腆、内向、独来独往的孩子变得开朗了,能和队友们打成一片了,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眼睛都发着亮光,甚至说话都一套一套的了。回望初来时足球场上空空荡荡,而如今,满场都是奔跑踢球的孩子,宋晓川和唐永鑫真正用足球让孩子们找到了自信,让他们未来的道路变得更加宽广。

2022年春节前,陆官小学被评为兴仁市的足球特色学校,足球运动已经在这里开花结果。

播撒欢乐

相比张梁、张宏敏、宋晓川等人,张吉楠算是专业出身的教练。他是来自北京市公安局的特警,本科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是足球一级运动员、国家足球一级裁判员、北京市E级足球教练员。他从小踢球,小学开始便在景山体校、什刹海体校进行训练,初中时凭借足球特长考入了人大附中,在高中阶段进入国安足球队的预备队,并因足球特长被“北体”录取。足球可谓他人生的“敲门砖”。但毕业之后,他却选择加入警队,成为了一名惩奸除恶的特警。

参加支教的初衷,也源于他对足球的热爱。

在到达黔西南州之后,他曾在兴仁市凤凰中学和普安县龙溪石砚小学进行支教工作,配合民警王钢和李辰佳开展足球教学。作为专业出身,他的教学很有章法,孩子在他的带动下,很快便能掌握训练的窍门,训练成绩也突飞猛进。

更重要的是,张吉楠有着运动员的热情和快乐。针对一些孩子腼腆、不自信,在训练中放不开手脚的情况,张吉楠常用一些小方法进行鼓励和化解,比如他有意识地教会孩子们在进球后做特殊的“庆祝动作”。他在训练之余,常带孩子们观看经典球赛的视频录像,告诉他们这个球怎么打的配合、为什么能进。孩子们也从录像里认识了许多球星,并视他们为偶像。在训练场上,张吉楠示范这些球星进球后的庆祝动作,比如巴蒂斯图塔的庆祝动作——机枪扫射;贝贝托的庆祝动作——摇篮舞蹈;“C罗”的经典庆祝动作——跳起空中半转身,落地后张开双臂一声怒吼。最搞笑的莫过于“擦鞋”的庆祝动作,张吉楠会单膝跪倒在场外,让进球的孩子把脚放在自己腿上,然后表演“擦鞋”。这下,孩子们的兴趣来了,为了能表演搞笑快乐的庆祝动作,他们在球场上的拼抢、射门也积极起来。只要张吉楠出现在球场,总能听到阵阵欢声笑语。他真正将足球的快乐传递到孩子们的心里。他和支教队员配合默契,在做好普及的同时突出重点,很快便建立了多支优秀的球队。

不久后,他接到了市局支教办的命令,带队参加2022中西部地区青少年U12足球邀请赛。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