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小汤山奇迹

——为中华民族战胜“三周年”非典而作

文/舒云

  2003年的春天是个戴口罩的春天,也是一个最危险的春天。
  人类的疾病史证明:某些烈性传染病有时比战争还要残酷,足以影响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非典”病毒一视同仁,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不管是老者还是幼儿,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每个人的生命都一样脆弱。灾难把全社会推到同一个起点上,这是对政府、对医疗机构、对卫生信息系统的挑战。

 

第一章 “非典”留给我们的反思

“非典”暴露出来的问题

 “非典”在我国一些地方流行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把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迅速采取政府疫情日报透明公开等一系列果断有力、行之有效的非常措施,较快地控制了疫情的继续蔓延。假如没有政府出面,我们的公共卫生系统能应付这场“非典”危机吗?
  痛定思痛,为什么“非典”袭来,未能及时控制,造成疫情的传播和扩散,以至于给老百姓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时任卫生部常务副部长、现任卫生部部长的高强认为,造成“非典”疫情早期流行和蔓延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准备。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缺乏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缺乏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重大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网络不健全,政府及有关部门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疫情;应急医疗救治能力不强,相当多的医疗机构不具备应急设施,医务人员缺乏防护知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薄弱。
  专家称,“非典”暴露了我国医学教育“重临床、轻预防”的缺陷。
  看来,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是当务之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出台的背后

  为什么我们在刚开始被“非典”病毒偷袭成功?
  仅仅是“非典”病毒太强大、太狡猾了吗?
  确实,一开始,我们对“非典”病毒一无所知。“非典”疫情最早是在广东发现的,2002年11月开始,广东的不同县市发现几个“非典”患者,彼此没有联系,但他们都是厨师或在餐厅工作。到2003年春运高峰期,“非典”从广东走向全国。2月11日,广州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非典”发生的情况。当时广东省共有患者305例,死亡5例。这是我国第一次由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疫情。2月28日,广东省有“非典”患者792例,死亡31例。3月1日,在广州被感染的山西患者余某在山西发病,到北京治疗,成为北京第一例输入型“非典”病人。此后,又感染了她的父母和东直门医院的李某等12人。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出全球警报,“非典”已经在中国广州、香港,越南河内蔓延。4月2日,“非典”已从广东省发展到北京、山西、湖南、广西、四川等6个省、市、自治区,患者达1190例,死亡46例。国务院开会研究“非典”,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4月3日,卫生部部长张文康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时称:截至3月31日,北京仅发现输入型病例12例,北京已经采取措施,病源没有扩散,也没有发现原发性病例。
  4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开批评北京的疫情报告系统。4月11日,北京重新被定为疫区。4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非典”举行新闻发布会。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介绍,北京共确诊“非典”病例339人,疑似病例402人。同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中共中央决定:免去张文康的卫生部党组书记职务;免去孟学农的北京市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到4月底,全国已经有26个省、市、自治区出现“非典”患者,只有西藏、青海、云南、贵州、海南5省区尚未发现“非典”患者。因为耽误了“灭火”的时间,在4月20日后的10天中,北京、内蒙古、山西和河北成为“非典”发生最严重的地区,北京的“非典”感染者每天以百名的速度在增加。截至4月22日,全球已经在27个国家和地区发现“非典”。
  党中央、国务院对 “非典”防治工作极为重视,胡锦涛、温家宝多次批示,明确要求北京市建立防疫工作统一领导机制,统一指挥所有卫生医疗资源,统一搜集、汇总、报告疫情。所有医疗机构都要加强疫情监测,准确核实,如实上报疫情,绝不允许缓报、瞒报、漏报,这要作为一条纪律。对因工作不力,不能准确掌握疫情或有意隐瞒疫情的,要严肃追究地方和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很快,我国把“非典”列为法定传染病,公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为什么大家那么恐惧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自己?
  “非典”为什么首先重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当然,作为突发性危机,“非典”具有不可预见性。没有人能够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与什么人交往会被感染;任何拖延都可能导致更多的人被感染甚至死亡;“非典”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导致了社会秩序失衡、经济发展受损和社会心理恐惧,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
  4月22日,北京市对“非典”病人活动过的住宅区、学生宿舍以及人民医院等单位实行隔离,先后被隔离的市民达18000余人。4月23日,北京出现“封城”的谣言,老百姓抢购大米、方便面等。在突如其来的危机面前,人们普遍恐慌,很多人患了“非典”恐惧症。
  “非典”患者临床症状最重时传染性最强。首先是隔离措施,一经发现马上封闭,核心是不与“非典”病人接触,这是关键。传染病的三个环节,切断任何一个,都可以阻断传播。为了减少“非典”的传播,国家明令大学生和民工不要回家,可是4月20日至25日,北京高校学生跑了三分之一,民工也大量返乡。平时极活跃的明星们,除了从美国回上海度假的大男孩姚明以国际巨星的魅力借助媒体发起全球募捐活动,很难再看到他们的身影。
  为什么大家对“非典”那么恐惧?
  “非典”具有传染性和快速致死性,是典型的瘟 疫,而我们对“非典”却一无所知。此前认为,“非典”病毒离开人体后只能存活几个小时。但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公布了令人不安的最新研究,与大多数呼吸道病毒不同,“非典”病毒在无生命体上的存活时间多达24个小时,这就使患者接触过的物体表面都成了传染源,医务人员可能是在不经意的情况下感染的。2003年2月广东“非典”流行时,由于普遍“轻敌”,没有意识到这是烈性传染病,致使医护人员的染病率是患病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从2002年11月1日到2003年6月4日,中国5329名“非典”感染者中,有969人是医务工作者,占总人数的18.1%。
  病毒如何“搬家”?似乎是通过飞沫,但也可能通过电梯的按钮。不知道为什么某些病人传染性特别强,“大毒王”中,有一个26岁的香港男性直接传染了112人,其中69名是护理过他的医护人员,另外还间接传染了26人。还有一个患者传染了180多人。
  重病者呼吸不畅,浑身酸痛,四肢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走路要扶,翻身要托,连举手的力气都没有。不像一般的病是一点点地加重,而是突然就成了这样子。短时间内病情急转直下,有些病人从发病到死亡只有短短数天。
  在“非典”之前,医护人员被社会批评得很厉害。“非典”暴发,医护人员像高危职业的军人和警察一样,站到了“前线”。
  “非典”是由什么病毒引起的,传染渠道是什么,疫源地在哪里,都不知道,更没有有效药物,完全靠医护人员用生命去换取病人的健康。
  这时候,白衣天使被人们称做非常时期的英雄。
  4月21日,在北京“非典”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北京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建立世界上最大的一级传染病医院——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4月26日晚,接到中央军委命令的各大军区、海军、空军、二炮、总后、总装、武警等13个大单位以准备打仗的姿态行动起来。6小时后,首批医护人员报到。至5月5日,全国各地114家军队医院的1200名医护人员分三批全部抵达。这是北京疫情由严峻走向缓和的转折点。51天过去后,最后一批“非典”病人康复出院,病死率不到1.2%,为世界最低。医院零投诉,医护人员零感染……小汤山医院创下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均属世界之最。
  燕北重镇小汤山,一夜成名。




第二章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考察小汤山

创造奇迹

   6月1日晚20点,小汤山医院成功运行一个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亲眼看看。
  太不可思议了,是真的吗?中国能在一个星期内建成世界第一的大型传染病医院吗?中国军人打仗可以,对付洪水地震也可以,看病行吗?更何况国际医学界不主张集中传染病人,有300张床的传染病医院就很大了,1000张病床,太危险了!如此多的“非典”病人汇集小汤山,会有什么后果?国外媒体说,小汤山医院或许是个错误,不仅大量的中国“非典”病人要死在小汤山,中国军人也会大量倒在小汤山。至于零感染,国外的传染病专家们更觉得不可能。那么多条件优越的传染病专科医院都没有挡住“非典”,一个临时的野战医院怎么可能创造奇迹?
  6月3日10点,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们如约而至。他们要考察建筑和设施(空调设备和通风)、医疗护理质量以及控制院内感染的情况。专家们一下车就进入了工作状态,在医院全景模型前,院长张雁灵(解放军白求恩军医学院)介绍了医院概况,曾在加拿大留学两年的总护士长王亚丽(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用英语补充。地方专家介绍了空调、通风系统等。接着专家们考察了由沈阳军区医疗队组建的一病区,特别对小汤山医院的“零感染”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位传染病专家惊奇地说,用如此短的时间建成这样一所大型的传染病医院,而且运行状况良好,很了不起,是个奇迹。
  12点30分,专家们微笑着离开小汤山医院,他们把手伸出车窗,打出V形手势。此次考察,让世界了解到中国政府防治“非典”的决心和勇气,打败“非典”的日子不再遥远。

一流的医疗和服务


   在世界卫生组织考察期间,院长张雁灵和护理部主任赵书元(北京军区总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分院护理部主任)一直在病区陪同。病区的每个岗位都有专人把守,督导员张爱民(武警河北总队医院麻醉科)引导专家们按照消毒隔离的制度进行个人防护。一病区护士长陈红(沈阳军区总医院手术室)组织人员帮助专家穿脱防护服,老外不戴“猪嘴”——口罩不行,硬给他们套上。病区规定了严格的行走路线,从清洁区、半污染区到污染区,不能逆转,30多人的“庞大”队伍严格按流程进入病区。
  一病区主任郭晓钟(沈阳军区总医院消化科)用英语详细介绍了病区的总体情况,包括基本区域划分、预防、消毒、通风、工作流程等。来自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们在传染病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可不是来看热闹的,问题(病人病情、诊断治疗、心理状态及病房情况)都问到了。每查一处,都非常仔细。专家皮特?霍夫曼和克利弗?布鲁本特听了病房通风状况的介绍后,用自带的仪器认真进行各种测试和采样,并检查了门窗的密封情况。一位60多岁的专家还躺在医生办公室走廊的地上,亲自感觉有没有风。专家们还查看、检测了消毒的流程。戴西里?亚普等专家分别就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的使用、呼吸机滤膜的应用与更换进行了提问,一病区医生给予了详细的解答。
  护士长陈红用英语回答了两位护理专家的提问。口罩多长时间更换?病人怎么隔离的?护士进去怎么出来?陈红说,四小时,防护服一天一换。一般的传染科,治疗完要回护士站洗手,再进另一间病房。而我们这里是同一病种,这些就免了……最初正压送风系统失灵,有些病区不敢开窗,护士长陈红决定半夜打开门窗,同时增加每天的消毒次数,不同时间使用不同的消毒剂,交替消毒。处在同样的病毒环境中,院里三次细菌培养,一病区都是最低,第一次就达到了国家标准。第二次更低,第三次是零。一病区最早得到“零感染”的现金奖励。
  护士长陈红并不是内行,此前她一直在手术室,不懂传染科,现学现卖,50多个标识牌,20多条流程全部上墙,到哪个位置穿(脱)哪层防护服都一清二楚,不用人领也走不错。小汤山医院顾问易斌(309医院感染监督科主任)看了,当场拍板:就拿你这个做样板。到处是白色,陈红找来两幅彩画,医生办公室是牡丹花,护士办公室是戴口罩的“我们”,给人舒适美好的感觉,气氛不那么紧张了。
  实验室专家多米尼克曾在中国工作18年,随机走进整洁的病房,看到病人的状态特别好,他用汉语与病人交谈,了解治疗、饮食和日常生活状况。病人说,医生护士对我们像亲人一样,这里就像家,环境非常好,有电话电视,还有鲜花……病人用积攒的一次性饭盒搭成小塔,写上“祝医护人员身体健康”,包鲜花的纸上写着“护士姐妹辛苦了”。专家们不禁对这人性化的温馨服务伸出了大拇指,对医院的防护救治等各项工作也感到满意。世界卫生组织的护理专家说,非常钦佩你们的敬业精神,这里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从病人的表情可以看出你们的医疗和服务是一流的。同其他国家相比,你们做得更好。
  离开病区,走到清洁走廊,闲谈中德国专家了解到郭晓钟是胰腺癌专家、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兼多所大学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在第三军医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瑞士伯尔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来小汤山赴任前,退掉了赴德国海德堡大学任客座教授的机票,因此称他是中国人的骄傲。郭晓钟说,大“敌”当前,不是医生选择病人,选择研究方向,而是病人选择我们。每个中国军人都会这样做,相信你们也会这样做。感染控制专家德麦说,中国军人太伟大了,OK、OK。郭晓钟说,伟大的中国军人,在小汤山有许许多多。
  小汤山医院人才济济,科技人才密集,博士后、博士51人,硕士166人,副教授以上职称125人,加上中级职称,达到70%以上。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医大学的医疗队中,博士、硕士占到90%。一医大珠江医院的李玉华、郑燕芳是两位年轻的女博士,曾获得美国国立卫生院的高额奖学金。4月21日,李玉华拿到赴美签证,却放弃了出国,来到小汤山。5月,她的国外导师到中国,约她面谈,李玉华说,很遗憾,我不能与你见面。导师发来一封电子邮件:我非常崇敬你们对祖国的奉献精神和为病人的牺牲精神。
  专家组长戴西里?亚普激动地说,我到过世界上许多国家,中国军人的自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能力和对人民极其负责的精神让我佩服!“非典”是人类共同面对的一次突如其来的危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与“非典”病魔展开了殊死搏斗,取得了显著成果。你们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对世界人民的极大贡献。
......





 

 

责任编辑/杨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