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警队长赵康的面前摆着三张纸条。他随手拿起了第一张。“范之州,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我要毁掉你,也要毁掉你最喜欢的东西。你不是把你那幅古画当宝贝吗?7月9日晚上,它会变成一堆垃圾。等着瞧吧!”末尾没有署名。另外两张纸条的内容和口气与第一张差不多,只不过日期分别改成了7月16日与7月23日。
赵康看了看坐在对面神色古怪的范之州。“说说吧,怎么回事?”
“第一封信是这个月,也就是7月9日星期一的早上收到的,当时我怕把事情闹大影响不好,就没有报警。我请了几个朋友,在家里守了一个晚上,结果什么也没发生。一个星期后,同样是星期一的早上,我又收到了第二封信。同样是什么都没发生。我朋友对我说,要是收到第三封信,就一定要报警。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不能老是这么提心吊胆地过日子。我家那幅叫《晨风》的古画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确实很担心……今天早上,我收到了第三封信。”
凭经验,赵康知道这很可能是一桩恐吓案。写信的人只是想吓唬范之州,并不一定打算真的作案。但是既然范之州报了案,还是应该调查清楚。三张纸条都是通过电脑打印出来的,纸张的质地相同。赵康把三张纸条按顺序拼接在一起,正好是一张A4纸的大小。看写信人的口气,好像对范之州有什么深仇大恨,而且没受过多少教育,不过这也可以伪装出来。
对范之州的社会关系进行了一番调查,警方找到了三个嫌疑人。第一个是范家的保姆。范之州的妻子很喜欢那个小保姆,但范之州却正好相反。范之州很看不起外地人,在他眼里,只要不是本地土生土长的,哪怕这个人是亿万富翁或者是博士博士后,也属于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小保姆是外地口音,更没受过多少教育,经常受到范之州的嘲笑和辱骂。范家虽然没有电脑,但范之州的妻子帮着小保姆报了一个电脑班,上课时间是每周日上午。在范之州收到第一封信之前的那个周末,小保姆照常去上课了。但是,范之州收到第二封恐吓信之前的那个周末,因为范妻突然身体不适,小保姆一直在家中照顾范妻,没有出门。
第二个嫌疑人是范之州的同事张瑞年,最近两个人为了竞争同一个职位闹得不可开交,在单位差点动起手来。在范之州接到第一封恐吓信的前三天,两人还刚刚大吵了一场,全单位的人都知道这件事。张瑞年具备作案的动机和条件,无论是他的家里还是单位都有电脑。
第三个嫌疑人是范之州在本地打工的一个远房侄子范岷。即使是亲戚,在范之州看来,范岷也属于“乡下人”之列,而且还是打工仔。既然是打工的,就没什么钱。而且范岷刚来本地几个月,没积蓄不说,也没找到什么固定工作,到月底的时候经常是揭不开锅,于是就经常要范之州接济。看在亲戚的面子上,范之州不能拒绝,但他心里却非常厌恶,说话就不那么客气。再加上范岷认为范之州帮助他是天经地义的,而每次范之州只拿几十块钱应付他,他也很不满意。两个人因此经常发生不愉快。范岷也有作案的条件,他打工的地方是一家个体打字行,他负责给顾客打印一些简单的文件。但是范岷最近两星期一直没上班,因为打字行的老板在范之州接到第一封恐吓信之前的那个周末回老家看望父母,打字行暂时停业了。
助手把调查结果汇报到赵康那里。“队长,这三个人好像都有作案的动机和条件,到底是哪个?”
赵康皱着眉头看着那三封恐吓信,然后把第一封信递给助手。“你看看上面写的日期,写信的人说,7月9日晚上,它会变成一堆垃圾。你不觉得这样写有些别扭吗?换了是你,你会怎么写这些恐吓信?”
助手拿着那封信看了半天,突然恍然大悟。“队长,我明白了。”
那么,亲爱的读者,你知道那些恐吓信的作者是谁了吗?
9月30日截止答案,参考答案见第10期,“九月侦探榜”见第11期。
责任编辑/季 伟
|